强迫症是这样产生的
大部分人对强迫症都很陌生,甚至一些心理医生也搞不清楚强迫症是什么,出现很多把强迫症患者当成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案例。
获得2006年戛纳青年导演片展最佳短片奖的《Right Place》,就讲了一个这样的强迫症患者的故事。
主人公是个普通的便利店员。他吃早餐时,圆形煎蛋必须切成九宫格,蛋黄完整地居于最中央;挑选衣服时,他站在灯泡的正下方,他的一个衣柜里挂着8件同样的白衬衫和8条颜色由浅及深的领带;他走路要沿着一条白线;出电梯门也要力求走在一条虚拟的中位线上。
他在便利店的工作是这样的:不停跟随意挑选的顾客身后,将那些被弄乱的薯片、泡面、饼干、饭团、汽水、酒或杂志摆放齐整,而且图案露出的角度也必须一致;如果需要找钱,找回的钱币也要按照数额大小一一码放。
这样一个人,当他注意到一个试图偷窃的女士,第一反应并非报警,而是去将那份差点被窃的货品归位,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然后,他忍不住去伸手整理她不够对称的鞋袜——对方尖叫,老板怒吼,他失业了——即便如此,他走出店门后,也不忘将一箱待回收的酒瓶中的其中一支,拧转到和其他酒瓶同样的角度。
他有一段缓慢但并不沮丧的自白:
“我有一点古怪,所以有时过得不太顺利。但我并不担心。因为我知道,就像我周围的一切都有它合适的位置,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也一定有我合适的地方。我相信。”
像一个片尾彩蛋,最后他得到了一份新工作:整骨师。
人们对强迫症状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将此描述为“持续长时间的恐惧和沮丧”,只不过,这在当时被认为属于“抑郁质/黑胆汁质”的表现,并将此归因为“四种体液的的不均衡”。
早期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精神分析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1922年发表的模型中,他认为,强迫症是个体对本我冲动的恐惧和自我防御机制为减轻恐惧带来的焦虑而做出的反应所导致——有点拗口。
其实,并非所有的心理动力学理论都赞同弗洛伊德的观点,但它们都认为强迫症反映了“攻击性冲动”与“自我压抑”之间的斗争,换句话说,当个体通过强迫行为来对抗那些可能使他们“变坏”的强迫想法时,强迫症就产生了。
根据心理学家做过的一项研究,越是压抑这些强迫的想法,它们出现的频率越高,甚至达到自然状态下的两倍所以针对强迫症要顺其自然,接纳强迫症,带着他们去生活,不要去排斥他们,越排斥越多,带着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比方说,你能想象自己“不去想象一只白熊”吗?
当你意识到那些强迫的想法出现,不妨将它作为焦虑的指示标识,尝试解决之前,先试着接纳,并找到与它和平共处的方式——
最唯物的观点来自生理学家。他们发现了两个与强迫症紧密联系的大脑系统:第一个系统是将大脑前庭区和视丘区连接在一起的回路,负责产生性冲动、暴力冲动和其他原始冲动,而第二个回路负责滤掉将第一个回路中强度过高的活动,以免对原始冲动做出过度的反应——受一种特定的hSERT基因的影响,强迫症患者体内的血清素受体变得更加不敏感,从而影响第二个回路的调控,使得他们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过度。
好吧,我的大脑,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吗?
我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Don’t panic。不要惊慌。
其次,不要压抑。
所以针对强迫症要顺其自然,接纳强迫症,带着他们去生活,不要去排斥他们,越排斥越多,带着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强迫症是一种心理问题,只能通过心理的方法才能走出来,所以强迫症治疗一定是以心理方法为主。
心之灵强迫症研究中心